2023年中国验光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验光仪,检查光线入射眼球后的聚集情况,它以正视眼状态为标准,测出受检眼与正视眼间的聚散差异程度。验光仪验光对软性角膜接触镜验配可作诊断性验光,既不需散瞳又能迅速测出屈光的度数。验光仪验光结果全部是自动打印,不需换算,一般几秒到几分钟就可测定一个患者,并能迅速测定出屈光不正的度数,为镜片矫正提供较准确的屈光度数和瞳孔间距离。


(资料图片)

2022年我国屈光不正患者超7亿人,占全国人口数量的近50%;干眼症患者近3.6亿人,占全国人口数量的近30%;白内障患者逾2.2亿人,且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为80%。不仅如此,作为全球三大致盲病种之一,黄斑病变这一危害大且容易被忽视的中老年眼底病,尽管在总人群中的占比不高,但基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当下患病人数也达到了近3000万人。

2023年中国验光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验光仪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的头和眼配合不好,动来动去,眼注视验光仪内目标不够集中,以致放松调节不够,必然影响屈光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甚至重复检查的度数差异较大。对儿童和屈光间质混浊的患者,电脑验光仪测试的误差较大,甚至不能检查出屈光度数。因此,将电脑测定的屈光度数,作为配镜的唯一根据是不妥的。电脑验光仪不能代替检影师验光及镜片矫正的技术,只给人工验光提供有益的参考。

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采购消息,近年来,各眼科医院积极采购眼科光学仪器,包括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眼科手术显微镜、眼科玻璃体切割仪、激光眼科诊断仪等仪器设备,满足眼科病患需求。总而言之,作为治理眼科疾病的重要支撑,眼科光学仪器市场需求在逐年增长。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刺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及科研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眼科光学仪器将被研发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行业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投资角度,眼科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领域。第一它是不小的领域,仅次于心血管、骨科、影像设备等,排第五也是几百亿美金的规模,池子是不小的。从阶段来说,应该还是一个初期阶段,没有多少国产上市公司。诊断试剂十几家上市公司,心血管也有三家大公司,骨科也有几家上市或者被收购,眼科恰恰就是前五大领域没有什么国产上市公司。所以从阶段上是不错的。现在眼科的企业和器械或药类也不少,但是的确比较分散,每个都是一千万,两千万的销售规模,利润在几百万水平上比较多。眼睛护理服务的提供商可向技术服务商支付年费,以对高端及常用的眼科诊疗设备进行维修及保养。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验光仪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近视报告,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67%,40岁以上人群的干眼症发病率超过30%,各类眼部疾病已经成为了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多项眼健康相关政策,力图建设完善的眼科医疗体系,推动我国居民眼健康事业发展。伴随庞大的患者人群(近视6亿,干眼症3~4亿,白内障1~2亿),眼科成为医疗服务业的黄金赛道。

现代眼视光学的目的是看得清晰、看得舒服、持久用眼,提出了许多新的视觉概念,如立体视觉、动态视力、色觉,对比敏感度视力,环境视觉等等。传统的检影验光仅仅能判断患眼的静态屈光度,而综合验光仪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的、最好的验光设备,它的主要功能不仅是进行屈光检查,准确判断患者的屈光度,还可以进行眼睛调节和双眼平衡的测定,综合诊断眼睛的功能,更科学地验配眼睛。

由于我国目前眼科医疗器械研发与创新技术较为薄弱,多数大型医疗机构以及研发中心多采用国外进口设备或国际品牌中国子公司生产的设备。我国国产眼科相关医疗器械的产量与销量均较少,并且以中低端设备为主,国产眼科医疗器械在市场中所占比重不高。国内常用的验光仪品牌为日本的拓普康、尼德克、贵精工以及国产的新缘分、天乐等。

目前我国市场电脑验光仪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相对便宜,因此国内电脑验光仪的市场较大,我国生产电脑验光仪的代表性企业有宁波明星科技和太原中北新缘。我国眼科光学检测仪器市场增长速度降低,市场趋于平稳增长状态,但我国的市场需求量不止于此,小型电脑验光仪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便宜,因此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大的需求量,预计眼科检测仪器未来的突破点在于小型电脑验光仪器产品的升级。

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国验光仪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