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讯:世界家庭医生日丨“他叫姬爷爷,在这呆了53年!”今天要对他说声:谢谢

70岁的年纪,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但钱报健康小站、湖州市吴兴区湖州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姬寅泉却闲不下来,接受单位返聘,继续发光发热。你看,本就心脏不好的他,支架术后一月就又笑着出现在大家眼前。

从寅泉哥,到寅泉叔,再到现在的姬爷爷,时光改变了岁月和容颜,但居民对他的信赖却只增不减。


(资料图片)

姬寅泉是1970年开始当“赤脚医生”的,1975年10月应聘乡卫生院工作,1976年5月被卫生院选送湖州一院实习,回院后单独操作30毫安x线医用诊断器,作胸透、胃肠镜选型等简单的常见病诊断,诊断率相当高。

别看古稀之年的姬爷爷满头银发,却依然干劲十足:坐门诊,下社区,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坚守工作一线53年的他,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治疗和最暖心的服务,也经历了很多“生死救援”,医术医德都很棒。

姬爷爷在医院工作多年,有些患者已找他看病看了二三十年了,更有甚者祖孙三代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姬寅泉给患者做检查时,总操着一口熟悉的吴兴语,若遇上熟悉的患者,爱开玩笑,聊聊家长里短——患者当然是不会生气的,反而觉得眼前这位老医师更亲切。

74岁的王阿伯,是姬寅泉的“老顾客”了。王阿伯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每个月来找姬寅泉复查,“他是我们信得过的好医生,若是遇到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王阿伯说,以前儿子生病就是找的姬寅泉,现在小孙子有个不舒服,还是得找他。

王阿伯回忆,第一次找姬医生看病时,他本想让医生对自己好点,便偷偷塞了红包,却被姬医生悉数退回,“一样是认认真真把我治好了!”自此,王阿伯便认准了这位基层医生。

一周六天门诊,一次门诊要看五六十号人,粗略计算,姬寅泉一年下来至少要看诊1万多人,看诊开方,他总坚持“该用就用,能省就省”的原则,尽可能减轻病人的负担。从医多年,他总说:做一名好医生,最重要的是有责任心。

如今,随着人们自身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面临着数字时代的新挑战。

记得在1975年以前,当时的湖州市白雀乡卫生院在影像医学方向仍是一张白纸,这对医生的诊断治疗造成了很大困扰。

姬寅泉医生一直在工作中思索更好的处理办法,例如在肺疾病和外伤诊断中,即使凭借经验对患者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可本着对每位病人不能有丝毫差错的原则,姬寅泉医生只能建议患者再去市区就诊。

在这种情况下,卫生院决定采购透视机,得知这一消息的姬寅泉非常开心,立马主动请缨,挑起了放射科的全部工作。

对姬寅泉而言,X线透视仪就是他最重要的“宝贝”,恨不得整天和仪器待在一起,无日夜地自学琢磨后,他终于能熟练使用仪器。

年纪较大的患者仍清楚地记得那段看病光景:“那时候可没B超,居民从头到脚无论哪里不舒服,都只能用那一台仪器检查。姬寅泉一个人,什么都做,灯一关,窗帘一拉,病人就跟着他进到放射室里做检查了。”

而正是因为姬寅泉医生的无私付出,真正意义上填补了当时白雀乡卫生院影像医学的空白,将整片白雀乡的医疗水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这样兼顾影像室和日常门诊的工作模式,姬寅泉医生一干就是三十年,任劳任怨。

可常年与病人一同待在影像室内,姬寅泉医生的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家人是劝了又劝,毕竟上了年纪,要不少进射线室内工作,要不就换个岗位,按他的资历来说,这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亲手调准探头,从荧光屏中观察每一处病灶,才能真正把病情弄清,再下诊断才是最准确无误的。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如今怎么能因为又风险,再把工作交给别人呢?”姬寅泉自是不愿意做这种事的。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姬寅泉就坐在那,时间在小小的影像室里仿佛停滞了,跨越了一个世纪的风霜却未曾侵扰到屋内的静谧。

直到2011年,姬寅泉才真正因为身体原因,“被迫”离开影像室,转入门诊工作。

从新冠疫情开始到现在的三年里,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许多工作人员都赶赴一线支援,人手最紧张时,姬医生就一个人顶住门诊任务,高强度连续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居民焦虑,病人更焦灼,姬医生一边安抚病人,一边宣教疫情自我防范的方式,往往是坐下再站起,半天就过去了;扶腰转身,一口饮尽杯中水,窗外的天就黑了。

“身体只要还行,我就想在这呆一辈子。”姬医生总以这样的借口宽慰家人,然后又回到熟悉的岗位。

一方土地,一生守候,这就是一位基层老党员医生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