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资讯!“负债一百万…”“深夜,我将…”流水线生产?自媒体何去何从

近日,互联网“清朗”系列再出新专项行动,这一次,中央网信办将目标放在了“自媒体”身上,力图从严整治自媒体内容失真、运营失德等问题。


(资料图片)

自媒体是怎么来的呢?

自媒体原本是指普通大众通过网络向外发布讯息的方式。这是发源于web2.0时代,兴盛于web3.0时代的一种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或者说专业媒体相比,自媒体将话语权掌握在手中,真正带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趋势。

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一条条产业链也应运而生,我们可以看到MCN机构、自媒体孵化机构的崛起,他们从互联网的边缘地带逐步走向观众视野的中心,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力的偏移。

自媒体带来的影响力的偏移

这种影响力的偏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自媒体成长为网络达人、网络红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了超出以往人际范围的连锁反应。可以说,这些网络红人成为了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但他们与以往的专业意见领袖不同,他们更加私人化,同时又有分明的情绪表达。

第二,自媒体成为了矩阵传播的新形态。矩阵传播常用于宣传。在自媒体时代,这种矩阵传播有着巨大无比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而这却是一柄双刃剑,剑的一面指向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效形态,另一面却是面向舆论操纵、媒介审判的不良现象。

这就意味着这一类自媒体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域专业素质,还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善意使用、擅长使用流量带来的影响力。

走向乱象?

缺失的媒介素养

一般来说,普通群众发布自己的生活事件、经历乃至人生感悟并不会产生什么恶劣影响。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巨大利益吸引,不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进军成为了“专业”自媒体。而自媒体走到被从严整治的今天,与这群人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缺乏媒介素养,或是不顾新闻职业操守,在多个事件中蹭热度,甚至是自创热点,即使是被“黑红”也在所不惜。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双重标准,固执己见,“坚守”自己“为钱驱使”的信念。

粗糙的流水化生产

自媒体的火爆在于不同人的人生分享,这些独一无二的经历让不同的自媒体有了被关注的可能,也让互联网真正将广大的现实世界缩小,让千千万万的人产生了联结。被关注是注意力经济的核心基础,这也是自媒体成为产业的关键。为此,一个个被拟定好人设、事件的自媒体孵化模式就成为了自媒体发展的“捷径”。就如此次网信办查封的平台账号中,多个账号有着相同的故事情节、相似的人物语气、同样的恶俗结局,分明就是在某个不知名机构中拿到的同一篇文稿。

整治,整治!!

此次网信办的整治时长共两个月,目前,已经公布了第一批封禁人群。不少网友表示,封禁时长太短,有必要加大惩处力度。

但是,在平台没有形成完善机制之前,再大的力度,再严密的审查,也会让不良分子抓到可乘之机,换个账号,重批马甲,又在卷土重来。那么封禁成效也就被大打折扣。

目前来看,平台的责任履行是否到位,对于平台的监管是否到位,关系着网络清朗整治的胜利与否。

面对新兴网络社会,相关部门的步伐应该走得再快些,赶上自媒体乱象的脚步。从对媒体机构的审察,到对平台的管治。我们似乎还有很多路要走。精准识别、大范围筛查,应该不只是特别的专项行动,而是与整个自媒体的发展同步,成为网络的基本管理手段。

而有关平台,更要紧守底线,维护清明的网络环境,将平台自查转变为定期的平台行动。平台的自省、对用户、自媒体的监管核查,能让“清朗”达到1+1>2的效果。这不仅需要用户有着高度自我管控的觉悟,还要平台的把关人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贪图流言蜚语带来的不正当流量,及时辟谣,全时展示事件真相。

在“从严整治自媒体”的专项行动中,反应了国家对于自媒体乱象的重视,也反应了对于普通用户网络使用的安全、体验等方面的重视。我们也愿意看到一个有真相、有温度、有文明的网络社会。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